“互联网+”如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消费与文化治理”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热议。
创意至上:“互联网+”的时代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金元浦从“互联网+”这种新模式带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契机入手,提出要以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网络、自媒体等为载体,形成具有新业态、新特色、融合性思维的文化创意产业。金元浦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认为,“互联网+”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与互联网愈加紧密地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信息学院教授陈禹认为“互联网+”是新一轮社会分工,要警惕对“创客”无序崇拜的自发性;要注意价值评估的问题,区别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文化产业和其他物质产业。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景源提出对“极客”和“创客”的概念要作出哲学厘定,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文化治理:当代文化发展的应有维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林坚运用社会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和文化治理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应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格局中的主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融合模式将成为我国文化消费的新引擎糖心vlog官网。为此,要更加关注文化的化育、治理功能,统筹多种治理方式,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林坚指出,把文化和治理联系起来,激活文化的治理功能,既包括对文化领域进行治理,也包括以文化的方式进行治理,也就是人文化、民主化、科学化的治理。文化治理的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规范化、治理对象分类化、治理理念兼容化和治理机制系统化。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切实把文化治理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协同推动文化治理与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全面协调发展。文化治理的途径主要有:充分开掘思想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文化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黄顺基提出,要分析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社会形态与文化模式的关系、文化治理与生态治理的关系等三对重要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欧阳志远认为,文化创意的基本点就是社会过程和自然过程结合起来,应当摆正对社会秩序和自然治理的认同关系。
中山大学教授王志康强调,文化治理跟其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文化治理的范围、方式做一些系统工程方面的处理。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宏波认为文化治理可以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更基础的作用;同时应当注意文化产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体制改革:提升我国文化开放水平糖心vlog在线观看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原人文学院院长李德顺指出,文化要从体制上改革,首先要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首先,国家和政府应该注重文化事业,也就是精神生产和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其次,文化建设不能功利化,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对人自身的人化,就是“化人”。再次,应该加强思想文化体制的改革,在精神生活领域里面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认为管理体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点;在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中,要让文化价值同文化形式、文化形态相融合。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刘仲林强调文化的开放与治理应当充分开掘思想文化资源;创意和创业,要与民族文化的更新和发展相对应糖心vlo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苗东升认为文化系统是所有社会系统里最复杂的一个,它是软系统,要注意自组织和他组织。日本爱瑗大学教授邢东风谈了对日本文化的比较,提出不能扼杀创造力,知识分子要代表一种正义的声音。
张胜 通讯员王东胜